一、积攒“下锅米”俗话说: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把它借用到公牍写作中,“巧妇”即公牍起草者,“米”就是平日积累的有用资料。起草公牍质料时的文思泉涌,源于平时的学习与积累。谁学习得多、积累得好,谁起草公牍质料就省时省力。
公牍写作不是“有感而发、为己立言”,而是“衔命作文,代人立言”,所谓“公牍姓公,言不由衷,一声令下,笔快如风”,也就是说,不管你想写不想写,有感没有感,都得定时拿出来。如果平时没有积累,遇有紧迫任务恐怕难以胜任,甚至会误事。因此,作为机关文字事情者,平时应特别注意有关资料的积累。首先是素材的积累。
这里所说的素材特指公牍起草中可能会用到的资料。积累公牍写作素材,要做生活的有心人,学会视察与思考,时刻关注海内外形势的生长变化,关注当地区、本单元的中心事情,关注向导人的重要运动,关注人民群众的心声,等等,并把自己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想和所感实时纪录下来,形成文字素材,或将有关书籍、报纸、杂志上的有用资料裁剪下来,并分门别类地粘贴在专门的本子上。久而久之,聚腋成裘,这些就装满了你素材的堆栈,起草公牍时就不愁没有“下锅米”了。其次是思想的积累。
所谓思想,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由思维运动而发生的效果。就公牍质料来说,思想往往是公牍的主旨、灵魂。
每个有志于搞好机关文字事情的同志,要通过阅读文件、到场集会、观光考察、下下层调研等多种渠道,实时捕捉闪现思想火花的新思路、新看法、新看法,并用专门的本子或卡片把它纪录下来,形成自己的公牍写作思想库。好比,在起草某个向导人讲话稿时,就可以从中找出向导人平时对某一问题的看法、意见等,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这个讲话的看法或一个标题。再次是叙述的积累。
在公牍质料起草历程中,有时要对某些问题举行叙述,现编现写,费时艰苦,有时还叙述不完整、不到位。如果平时有这方面的积累,一旦要叙述某个问题时,就会很利便。
好比,要叙述那些“年年岁岁花相似”重复讲的有关抓落实、提高机关效能、增强作风建设、事情创新等话题,如果参照有关叙述资料,并联合新的形势、新的任务和新的实践,恰到利益地加以革新,就可以收到“岁岁年年人差别”的效果。此外,另有语言的积累。文字事情者必须重视语言积累,在大量的阅读中多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、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等,如能在公牍起草中恰当引用,就会使我们的公牍质料增色不少。二、学做“模拟秀”模拟本义是指有意或无意仿效他人的言行,使自己的言行与对方相似。
把模拟用在公牍写作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:“昔人作文作诗,多是模拟前人而作之,盖学之既久,自然熟练。”今世著名作家茅盾认为:“模拟是学习的最初形式。
”学习绘画要求摹仿,学习书法要求临帖,同样地,初学公牍写作也离不开仿写。当年本人学习公牍写作,用现在时髦的话说,可谓公牍写作“模拟秀”。那时,我在水师某部当排长,因在报刊上揭晓了几篇“豆腐块”文章,便被上级机关破格调去了。
一天,政治部主任对我说:“从一定意义上讲,机关事情就是搞文字事情,无论上情下达,下情上报,交流情况,推广履历,都离不开公牍。做机关事情必须过文字关,过不了关,就请脱离机关。
”我固然希望留在大机关事情,也很想干一番事业。如何尽快提高公牍写作水平,就成了我其时的头等大事。许多“老机关”也告诉我,他们学习公牍写作也是从仿写开始的。于是,我便当起了“模拟秀”。
先是对句子的仿写,在公牍写作历程中,参考优秀公牍的某个句式或句子举行模拟、改写。然后举行“片断” 模拟,即对一些公牍范文中的某一段或几段举行仿写。最后,即是对全文的模拟,包罗对立意构想、谋篇结构、段落结构、开头末端、过渡照应、句式表达等方面,举行全方位的仿写,并在一次次的仿写历程中认真推测、意会,不停熟悉掌握公牍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。
记得自己起草的第一篇公牍是××政治部《关于表彰××年度先进团组织和优秀团干部的通报》,基本上是根据以往通报范文仿写下来的,没有原文照抄,而是联合当年事情特点用全新的语言表述,受到了向导和同事们的好评。就是起草难度较大的向导人讲话稿,也是可以模拟的。
一般说,向导人讲话稿往往在开始部门讲意义、谈认识,统一思想,讲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什么的。在中间部门,凭据上级指示要求和该项事情的实际,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条意见,这往往要涉及到指导思想、目标原则、事情指标、完成时限、责任主体、方法步骤等内容。在最后部门,要总括全文要旨,或提出要求,或招呼鼓劲,或提出保障性措施等。
这样,在详细起草时,可以多找一些类似问题的向导讲话稿学习参考,以便开启思路,举一反三。不外要注意,作为公牍初学者,学习借鉴范文举行仿写或改写,是可以明白的,也是允许的。
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,每次动笔都*模拟,不仿就不会写,那就成问题了。这好比小孩学步,开始时可以借助学步车走路,但长大后必须独立行走。三、勤练“手中笔”“常看胸中有本,常写笔下生花”。
那么怎样才气有效地练笔呢?这就要求公牍初学者首先要“从读悟写”,养成念书的好习惯,认真阅读政治理论书籍和公牍写作及其它方面的书籍,不停扩大知识面,不停提高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,并深刻意会、细心体会公牍或其它文章的写作技巧,真正把练笔建设在明白、吸收和积累基础上。其次要“常练常写”,如牢牢围绕一其中心、一种看法、一件事情、一个景物、一个局面等,或记叙、或说明、或议论或抒情。如果事情确实忙,也要记下当天的流水账或抄几句名言警句、精彩段子,关键是要坚韧不拔地练笔。与此同时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练写机关常用公牍,好比,党政机关的20多种公牍,可以试着都写一写,写成后对照业务书籍看像不像,并请人评判看写得好欠好。
再次要“主动求写”,平时要做好公牍写作的准备,一有任务即能“出击”,一旦负担下来,就要全身心投入,竭尽全力,用自己的最高水平写出及格的公牍来。闲时,要尽可能地争取练写时机,努力到场公牍质料的写作,不要怕苦怕累,不要“见了质料就躲”。这样坚持练笔,才气使自己逐步成为写作的能手和妙手。四、写好“豆腐块”有的同志对写“豆腐块”文章不屑一顾,甚至存在偏见,认为反映不出水平,只有写出“长文章”才有分量,见功力。
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。高品位的“豆腐块”、千字文,往往是数千言甚至上万言的凝练,能写漫笔章,不光是作者深厚文字功底和严谨学风的体现,也是一小我私家的治学态度和做人态度的体现。
当前,许多专家、学者强烈呼吁学术界规矩文风,不仅要多写普通人看得懂的“小文章”,更要写好“小文章”。做学问的最高境界是深入浅出。
邓小平同志的文章和讲话看似明白话,但实则充满哲理,深者得其深,浅者得其浅。这是一种境界。
古今中外,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,篇幅都不长,有的甚至是“豆腐块”。因此,千万别小看了“豆腐块”,真正要写好它,也是很不容易的。
刚从事公牍写作的同志,最好先写一些简短的公牍或其它小文章,好比,起草有关通知、请示、批复等难度不大的公牍。一般说,经由一段时间的实践,基本能掌握其写作要领。接下来,开始写一些难度稍大些的信息、情况反映、集会纪要、计划、事迹质料等,并经由两三年的磨练摔打,打下较好的公牍写作基础。在有了一定基础并站稳了脚跟后,便可以写事情陈诉、总结、意见、决议、向导人讲话、典型履历等难度较大的公牍质料了。
总之,公牍写作遵循“由小到大、从简到繁、由少到多、由粗到细”的纪律,这是每个从事文字事情的同志都必须履历的写作历程。五、蛋里“挑骨头”一般明白,“鸡蛋里挑骨头”与“吹毛求疵”是同义语,比喻条件过于苛刻,居心挑剔毛病,寻找差错。
如果用这种态度看待他人是不行取的,但用来看待自己的作品还是有可取之处的。昔人云:“文章不能一做便佳,须频改之方入妙耳”。
大凡文章大家对自己的作品无不是改了又改,才拿出来揭晓的。公牍作品不是哪小我私家的结果,往往是团体智慧的结晶,写成后免不了要重复修改,“一遍成”的公牍质料是少少见的。修改既可以弥补一次思维的不足,又可以使公牍质料逐步靠近完善,使我们的写作水平不停获得提高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公牍是“三分写、七分改”。这里,关键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:一方面,自己要认真、重复地修改。既要看题目是否精当、凝炼生动,与质料吻合,又要看谋篇结构有没有问题,结构是否合理,序次是否顺畅;既要看事实是否确凿,有关数字、人名、职务、单元、地名等是否有误,又要看结论是否准确,文中提法是否违背上级有关精神,是否与现行的执法、政策、划定相抵触;既要看内容是否完整,有没有缺项和自相矛盾的地,又要看语言表述是否得体,各个句子衔接得是否自然,有没有语法、逻辑、修辞等方面的错误等,不厌其烦,重复修改,直到发挥出了最高水平、自己改不动为止。
另一方面,是请内行人挑毛病,资助修改。俗话说:当事者迷,旁观者清。自己写的工具,不容易看出毛病,只有让别人看看,才气知道哪些地方好与欠好。
有的同志对自己写的公牍质料,不敢拿出来,不想让人改,或顽强己见,或怕人笑话,或怕人挑刺。须知,公牍质料拿出来讨论,险些没有不遇到“横挑鼻子竖挑眼”的时候,越是初学者,这种情况越多。公牍质料中那些不太成熟、不太高明甚至有毛病的地方,经别人留情或不留情的指点,就会转化为自己的履历和财富,也有益于提高公牍质料的质量。因此,对别人挑刺,哪怕是“鸡蛋里挑骨头”,我们也应该感应兴奋,表现谢谢!这里,关键是要放得下架子,谦虚一点,耳根软一点,切不行自以为是。
此外,对“妙手”修改后的稿本,千万不要扔掉或束之高阁,要仔细推测,意会其中的原理。
本文来源:亚博全站APP登录官网,亚博全站官网登录平台,亚博全站最新版app下载-www.wulianlvshi.com